「除非不夠,才作補充」,有些鈣粉的劑量高,吃多了反而增加結石的機會。攝取鈣質豐富的食物,以促進骨骼生長、強健及預防骨質疏鬆症的發生。同時也要注意個人的生活與飲食習慣,應適度照射陽光(每日約十五分鐘),且養成做抗地心引力運動如:跑步、快走、走路、跳舞、騎腳踏車…等。
天然個鈣粉是從牡蠣的殼、動物的骨粉中萃取;市面上販售的鈣粉幾乎是合成的,常見的有碳酸鈣、檸檬酸鈣、磷酸鈣、葡萄糖酸鈣等。台大醫院北護分院營養師簡妙凌表示,其中以碳酸鈣的鈣含量最高,建議在飯後半小時服用較好,但,會與胃酸作用產生二氧化碳,而出現胃脹、便秘等情形;磷酸鈣,對於有腎臟疾病,體質易結石者較不適宜;葡萄糖酸鈣的吸收率最好,但鈣含量反而是最低的。
活化型的維生素D3具有活性,才能促進鈣吸收,又稱陽光維生素。體內會合成維生素D,經過日曬(十至十五分鐘後)才能轉變活化性D3。
乳品及乳製品含有豐富鈣質來源,若碰到鮮乳難買又貴的時候,也可以泡奶粉或喝保久奶取代,因為三者營養成分差不多,都有豐富的鈣質與維生素B2。一杯二百四十西西的牛奶含有二百七十毫克的鈣,每天喝二至三杯牛奶,幾乎就能獲得一天所需。其他鈣質豐富的食物來源還有如蝦皮、小方豆干、芥藍、小魚干、莧菜、黑芝麻、梅乾菜、髮菜、川七、蝦米…等。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組主任許惠玉表示,奶類含豐富鈣質,人體對其也有良好的吸收率。以含鈣豐富的食品,鈣吸收率:牛奶(百分之五十二點七)>小魚(百分之三十三點七)>蔬菜(百分之十七點八)。
鈣質是建造骨骼、牙齒、維持骨質密度的重要物質,生長過程如缺乏鈣質,會發生生長遲滯、牙齒發育不全、過動症等問題,甚至影響大腦智力發展,當孩子不再以母奶或嬰兒奶粉為主食後,每天還是應該攝取奶類食物,從小培養每天攝取兩份奶的習慣,才能存足骨本長得高,同時保障身體獲得足夠的鈣質,保久乳、鮮乳、奶粉營養價值其實差不多,其風味不同只是因為製作過程中利用不同的加工方式而已。
另,有乳糖不耐症者,可以先從優酪乳少量攝取,當腸道逐漸適應後,再逐漸增量。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組主任許惠玉表示,所謂乳糖不耐症指的是體內分解乳糖的酵素│lactase(乳糖)缺乏,所以乳糖尚未被完全分解就被腸內細菌所利用而產生的如:脹氣、拉肚子等不適症狀。先天缺乏也就是完全沒有的人,其實佔很少數。大多數的人則是屬分泌不足,可藉下列方式改善「乳糖不耐症」症狀:一、飲用發酵乳、低乳糖配方以獲得奶類食物的營養;二、由每天攝取少量乳品開始,誘發體內乳糖酵素;三、和其他固體食物一起吃,以減緩乳糖吸收速率。
不愛牛奶味者,建議可吃小魚干或是乳酸菌飲料來補充鈣。佛教慈濟綜合醫院台北院區一般兒科/新生兒科醫師趙露露表示,像是養樂多的鈣比其他飲料(如茶類)等多,但也不建議將養樂多當水來喝,因為養樂多有糖份,會造成蛀牙、肥胖,讓孩子反而更挑食,建議適當就好。(資料: 台灣新生報)